• <object id="mgaxx"></object>
      首頁 > 致富案例

      父親種地有經驗 我搞銷售有專長

      鏃墮棿:2020-09-25 | 鏉ユ簮:經濟日報

      在江蘇連云港市海州區浦南鎮草舍村,提起李慶良、李存父子倆“打擂臺”忙致富的事,當地人津津樂道。李慶良是憑經驗搞番茄種植批發的地道“老農民”,李存是靠線上下單、門店取菜的“網紅小哥”。同住一個屋檐下,在現代農業發展上打起了“擂臺”,父子倆雖然經營理念迥異,但目標一致,他們正一步步奔向自己的小康生活。

       

        “前段時間才賣了5萬斤番茄,這是番茄地套種的豆角,改善土壤不說還能增加收入。俺這是從早忙到晚,月月有活干,天天見收入,日子美著呢。”雖然大棚頂端的塑料薄膜已經打開通風了好一會兒,但大棚里仍然高溫難耐,李慶良一邊擦拭著額頭的汗珠,一邊高興地與記者交談,喜悅之情溢于言表。

       大棚蕃茄種植

        今年52歲的李慶良是四鄰八村公認的“能人”。早在2008年,頭腦活絡的老李自覺響應村里號召,帶頭承包了一個大棚種植番茄,由于他善鉆研、肯吃苦,當年就賺了5000多元。種了半輩子莊稼,從未見過每畝大棚能賺這么多,李慶良心動了。

       

        第二年起他又陸續承包了2個大棚,收益年年見漲。近年來,隨著當地政府對番茄產業扶持力度的加大,李慶良的番茄大棚數量也逐年增加,目前,他的番茄大棚有8個。“雖經歷了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,但今年行情好,8個大棚賺了30多萬元。俺還得加把勁,爭取年底和兒子的收入距離拉近些。”李慶良自豪地說。

       

        臨近晌午,正當記者欲起身離開時,只見一個年輕小伙把小轎車停在路旁,徑直來到李慶良的番茄大棚。

       

        “爸,快12點了,回家吃飯吧。”兒子李存今年28歲,他剛剛結束在鄉鎮集市上的直播“帶貨”活動。

       

        2015年,李存大學畢業后找到了穩定的工作,本可以享受“城里人”的生活,但他在老家發現,農民辛苦種出來的優質農產品,卻因為不懂銷售、不懂品牌,賣不上好價錢,甚至賣不出去。

       

        “農民不觸‘網’也不會用‘網’,好產品出不去,我看著心里不是滋味,就想為鄉親們做點實實在在的事。”李存說,自己辭掉了工作,聯系了七八個回村青年,共同組成了“新農人”隊伍,專職從事農產品網絡銷售工作。在李存帶領下,團隊注冊成立了“袁大娘”果蔬電商公司,利用抖音、快手、微信等網絡平臺,將本村以及周邊村的優質農產品源源不斷地端上城里人的餐桌。

       

        然而,在父親李慶良看來,兒子這是“不務正業”。“父親一直教導我,當農民就應該老老實實把地種好,而我不這么認為,新時代農民不僅要種好地,更要掌握營銷技術,叫響農業品牌。”李存和父親互不相讓,決定打一場農產品銷售“擂臺賽”。

       

        2018年,番茄銷售行情非常差,地頭的番茄批發價格一降再降,最低時只賣幾毛錢一斤。見利潤太薄,番茄收購商也不見了蹤影,守著聯排的蔬菜大棚,李慶良坐在田頭一籌莫展。李存一邊安慰著父親,一邊自信地說,“大棚里的番茄,我包銷了”。

       

        一個多月時間,李存在城里小區開了3家蔬菜直營店和7個供貨點,依靠線上下單、門店供貨方式,輕松銷售番茄6萬多斤。“酒香也怕巷子深啊,市場變了,農民種田也該跟著變。”李慶良露出了滿意的笑容。

       

        如今,李慶良加入了李存的團隊,父子倆正齊心搭建一條一頭連著田間、一頭連著餐桌的快速銷售通道,今年上半年,團隊農產品銷售額就達到近300萬元。

       

        “父親種地有經驗,我搞銷售有專長,我們將繼續給村民們提供個性化服務,把更多農家菜、健康菜送到千家萬戶,帶動更多鄉親致富奔小康。”李存說。


      評論(條)
      三農致富經 | 關于 | 投稿
      欧美日产亚洲国产精品,48多岁辽宁老熟女,日本老熟妇乱子伦精品,CHINESE熟女老女人HD
    1. <object id="mgaxx"></object>